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走进景德镇 >> 景德镇概况 >> 瓷都概况

举世闻名的瓷都

发布时间:2015-10-22 【阅读次数:

 

郭沫若的“中华向号瓷之国,瓷业高峰是此都”诗句,指的就是景德镇。瓷器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,亦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,景德镇则是中国瓷器最杰出的代表。考古资料显示:景德镇地区早在新石器至商周时期就开始生产陶器,如距今3500--4000年的乐平高岸岭新石器遗址,曾出土陶器有罐、杯、壶、碗、盘、鼎、鬶、鬲和网坠等;浮梁燕窝里、天子畈、水家车等商周遗址也出土陶片出土;在湖田窑遗址曾发掘清理一座商代灰坑,出土有夹砂陶罐等。

景德镇到了晚唐(约公元800年前后),开始生产青瓷。如南窑窑址、兰田窑址的青瓷与唐五代越窑器相似;发现并使用瓷土(由瓷石舂碎、淘洗、陈练而成)生产的白瓷,瓷胎致密,透光度较好,接近现代瓷器的标准,为景德镇彩瓷时代的到来,奠定了材质基础。

宋初以后的两宋,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发展时期,所产青白瓷,釉汁微带青色,“质薄腻,色滋润……光致茂美”,“皆有‘饶玉’之称”,最好的釉色被后世称为“影青”或“映青”,其瓷胎白度和透明度已接近现代细瓷的水平。装饰以刻花、印花为主,题材有各式水波、飞凤、牡丹、莲荷、鱼水等,产品种类有碗、盘、壶、盏、盒、罐、花瓶、香炉、瓷枕及供观赏用雕塑等器物。

 

  元青花梅瓶 

 

元王朝早在统一中国的前一年(1278年)就在景德镇设立“浮梁磁局”,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。其时,景德镇为烧造大件器物,将以往一元配方,改为二元配方(即参入高岭土);除继续烧造青白瓷外,又创烧了卵白釉(或称枢府釉)、黑釉、红釉、蓝釉、孔雀绿、青花瓷、釉里红、青花釉里红等。其中,青花瓷、釉里红、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成功,标志着景德镇迎来了彩瓷世代。元青花器形种类繁多,装饰题材相当丰富,层次多,规整严谨,笔法自由。

入明之后,景德镇有官窑与民窑之分。明代早中期官窑产品有时候为了追求审美最大化(新奇特,高精尖),生产几乎不计成本,垄断最好的原材料,役使最优秀的工匠,动用宫廷画家设计图样,全力以赴生产皇家用瓷。客观上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。永乐以青花压手杯、甜白器最为有名;宣德的霁红、霁蓝都很精致,并创烧青花斗彩瓷;成化将青花斗彩推向高峰,还创烧素三彩、五彩,其薄胎印花龙纹杯,确实给人“唯恐风吹去,还怕日炙消”的感觉,青花斗彩鸡缸杯在明代末期就已经是“成杯一双,值钱十万”。明代民窑有也是各式具备,期间有名的制瓷名家有崔国懋、周丹泉、吴昊十九、陈仲美等。

 

 明官窑青花梨形壶

 

清代沿袭明代遗制,仍分官窑和民窑两种。在继承前代制瓷技艺的基础上,又有了诸多创新。康熙朝创制了郎红釉瓷、十二花卉纹小杯、珐琅彩瓷,还开始在瓷上作端正小楷,如《出师表》、圣主得贤臣颂》等。雍正、乾隆朝更是“选料奉造,极其精雅”,胎的白度达77.50%,釉的白度达70.62%,说它“莹素如银”一点都不为过;瓷器釉色无不丰富多彩,如窑变、炉钧、东青、天蓝、豆青、茶叶末、鳝鱼青等,更有“锦上添花”(又称“轧道”或“扒花”)装饰工艺,叫人叹为观止!嘉庆、道光以后虽然日渐衰微,但仍有不少创新产品,到清末产生了以程门、金品卿等为代表的瓷上浅绛彩瓷绘技法。

中华民国建立,清王朝的覆灭,御窑随之解体。景德镇瓷业失去了国家资本、智力的支持,加之国家内忧外患,而处于日益萧条的困境之中。尽管如此,民国时期的瓷业还是取得了一些新成就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“珠山八友”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景德镇陶瓷产业在继承中创新发展,现在已形成了日用陶瓷、陈设艺术陶瓷、工业技术陶瓷、建筑卫生陶瓷、电子陶瓷和特种陶瓷等门类齐全的大陶瓷格局以及包括原辅材料、陶瓷生产、内外贸易、科研设计和教育等配套完整的陶瓷产业体系。还吸引了汉光、海畅、乐华、金意陶、欧胜诺、特地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陶瓷企业来景德镇发展,“天下窑器汇聚”的繁荣盛景得以重现。

 

中南海用瓷